说到找贷款客户信息,咱们得先搞明白这事儿可不能乱来。市面上确实有不少平台掌握着贷款用户数据,但关键是要合法合规获取。这篇文章就给大家盘一盘常见的8类信息渠道,从银行系统到第三方平台,从线下活动到大数据公司,顺便聊聊怎么在遵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前提下用好这些资源。对了,重点提醒下各位,千万别碰那些买卖个人隐私的黑产,小心吃官司!
银行手里握着最精准的贷款数据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吧?像工行的「融e借」、建行的「快贷」这些产品,后台系统里存着海量客户的信用记录、还款情况。不过嘛,这些数据可不是随便能拿的,得通过正规的银行渠道合作或者客户主动授权才能使用。有些银行现在搞的开放银行服务,倒是允许合作机构在用户授权后调取部分数据。
支付宝的借呗、微信的微粒贷、京东金条这些平台,每天都有上千万人主动提交贷款申请。这些平台的数据维度特别全,从消费习惯到社交关系都能分析。不过要提醒的是,去年有个案例,某公司因为违规爬取某支付平台数据被罚了300万,所以必须通过官方接口合作获取信息,千万别动歪脑筋。
现在刷抖音、看微信公众号的时候,是不是经常刷到贷款广告?这些平台的后台能收集用户点击、留资信息。比如微信朋友圈广告的表单收集功能,用户填了手机号就算有效线索。不过这种渠道来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,有些人就是随手乱填的,得做好筛选。
像百融云创、同盾科技这些专业机构,手里整合了三大运营商数据、电商消费记录等30多个维度的信息。他们家的信贷评分模型能预测用户的贷款意向度,据说准确率能到75%以上。不过合作成本挺高的,去年接触过一家,单个客户线索报价要8块钱呢。
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搞的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」现在接入了400多家机构,不过这个主要是用来防范多头借贷的。各地的小贷协会也会组织会员单位交换逾期客户名单,这种数据用起来倒是合规,就是信息更新速度可能慢点。
别看现在线上渠道这么火,像金融博览会、创业投资峰会这些线下活动,让客户现场填个贷款需求表反而能拿到更真实的信息。上个月参加了个长三角金融展,两天收了500多张有效登记表,转化率比线上还高3个百分点。
央行征信系统自不必说,百行征信现在也接入了2000多家互金机构。不过根据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,必须取得用户书面授权才能查征信报告。有个取巧的办法是,在贷款申请页面设计授权勾选项,合规获取查询权限。
很多贷款中介会和房产中介、汽车4S店合作,比如客户买房签合同时,顺带推装修贷产品。这种场景化获客方式转化率特别高,上周有个做车贷的朋友说,他们和二手车商合作,客户批贷率能达到68%。不过要注意共享数据时,得在用户协议里写清楚使用范围。
最后啰嗦几句,现在监管对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严,今年3月刚出的新规,非法获取公民信息50条以上就能立案。建议大家优先考虑用户主动提交、官方渠道合作、脱敏数据采购这些合规方式。毕竟做生意求的是细水长流,可别为了一时业绩踩了法律红线。